一般網站總會有一兩篇工作人員的自我介紹, 這兒會有嗎? 我可以預先告訴大家這答案是否定的。
這不是因為害怕版權問題而要隱藏, 我們可是很正經的只做試題標籤化(Tagging)和瀏覽工具(browser), 從不分發(Distribute)試題PDF檔案。
其原因之一是參與者尚未讀大學, 未選行業;不論對我們的讚許與批判都是過早的影響。 這個網站的確和其他只上載PDF檔的 DSELIFE 後繼者有點不同, 但有技術在手也不等於必然只在網絡科技上發展, 大學讀些自學難學到的科目更有意義, 懂法律的科技專家或懂科技的法律專家也很有趣。
更直接的原因是顏回說過: 「願無伐善, 無施勞」。「無伐善」, 就是做好事, 不說出來, 大家温習方便了, 有進步就好。不必深究誰做到, 才合乎我們的初心。
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讓這温習工具保持中立持平。一旦有了創辦者的身份, 人們就會去問成長的經歷, 深追這「善」是儒道墨法哪家的「善」。百家爭鳴已過兩千多年, 香港更中西文化交融之地。 與其標上了某思想的「品牌」出現「這是乙家的作品, 我們甲家不想使用」之類的抗拒反應, 不如把一切都歸於文化之中。 不管大家從哪一種信仰學習了「善」, 只要把「善」化作行動, 以記錄下的行為型成文化, 那大家都可以共融在相同的文化中了。 只要世人都記得, 中國文化就是「知書識禮」(儒)、「為而不爭」(道)、「兼愛無我」(墨)、「奉公守法」(法); 各家都已深入文化之中, 對人類的文明作出了貢獻, 又何需增其長短呢? 在香港, 你差不多可以遇上所有宗教的信徒, 不談飲食和教義, 只問怎樣待人才正確的話, 他們的答案又有何差異呢? 如果人類最終能把人間的「善」都活成「地球文化」, 世間又怎會有宗教衝突呢?